九游会J9“十四五”开篇问策④ :打造现代化健康城市,青岛找到医疗发展的“金钥匙”
发布时间:2024-08-12         作者:

九游会J9城市竞争,从来不只是GDP之争。

根据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接下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仍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以人为核心,意味着“城镇化”不再简单地等同于征地拆迁,不再过多与GDP增速挂钩,而是注入了民生福祉、市民待遇,逐渐有了更多的温度。

城市既是一个集体,也是无数个个体,一个包容和多元的城市,既要尊重市民和企业的个体诉求,也要关注涉及普遍利益的公共话题。

迈过疫情影响的2020,中国城市群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将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检视公共卫生系统,并找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妥善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以及降低下一次公共卫生事件而造成冲击经济的风险。

当前,青岛围绕城市医疗找到了“打造结合复杂技术与高科技为一体的智慧生活”和“健全融合新技术和创新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发展“金钥匙”。而新商业应用、创新以及新商业模式也在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及智慧医疗发展。

全员检测后,青岛医疗实力几何?

在今年6月中国疫情防控由应急状态转入常态化后的第四个月,青岛出现疫情反扑,紧接着全员检测迅速展开。从10月11日到10月16日,五天时间,青岛不仅完成了全市1100万市民的核酸检测,还找到了“零号病人”,并排除了社区感染传播的可能,给全国人民吃下了定心丸。

对此,多家国内外媒体皆在报道中对青岛防疫工作表达了强烈肯定,力赞其效率与速度。中青报则称,也正是通过这种全面而快速的筛检,青岛成功避免了“封城”或“准封城”局面的出现,成功将疫情“围困”在青岛市胸科医院所在的社区,将疫情对社会秩序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水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准防疫”。

从某种程度来说,青岛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展现的执行力,是中国应对疫情爆发行动力的一个缩影,青岛代表的是中国常态化疫情的能力。

反观今年疫情,在挑战城市医疗资源极限的同时,也让医疗实力成为焦点,公众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应急能力、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城市的医疗竞争力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格外重要的程度。

然而,一个城市医疗能力有多强,除了要看医疗资源的丰富程度之外,还要看医疗医院的发达程度。

就青岛而言,根据青岛市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若以青岛2019年常住总人口949.98万人来计算,青岛每千人床位约为6.4张,每千人医生数约为4.0人。床位数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收治能力,从每千人床位数上来看,青岛已超过由国家卫建委发布的2018年全国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03张的平均水平。

从城市医疗水平来看,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入全国百强医院,位列六十二。

目前青岛有三级医院20家、三甲医院12家,其中三甲中医院数量4家,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截至2019年底,青岛目前在建的大型医院项目达12家,全部建成后青岛三级医院将达35家。

在数量和硬件上不断补短板的同时,青岛针对“院感”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已开建大型传染病医院,占地180亩、投资15.8亿元、共有1000张床位。医院建设已经动工,预计2022年底竣工,2023年初投入使用。

再回到开头所提到的疫情防控,单就青岛推出的系列举措及最终结果来看,可以说是有魄力,过程也算是有惊无险。经此一役,也为青岛医疗未来找到发展侧重点……

加快补齐医疗短板,青岛再出发!

城市既是一个集体,也是无数个个体,一个包容和多元的城市,既要尊重市民和企业的个体诉求,也要关注涉及普遍利益的公共话题。关乎市民生活质量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工作有效还是无效,市民的感受才是最高标尺。2020年以来,青岛在夯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加速补齐医疗短板,助推卫生健康工作有序开展、质量不断向高水平迈进。

先来看产业方面。12月9日,在北京参加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推介大会后的第二天,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又在北京见证了两项合作签约,其中一项关注的便是老人的康养。

近年来,因为自然禀赋和气候优势,青岛开始将康养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早在2018年底,青岛便在《青岛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左右,成为国内重要的区域医疗中心、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际健康养生宜居名城。

康复大学效果图

来到2019年,青岛康养产业领域迎来两个重要的发展利好,即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和康复大学。去年6月在青岛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上,经青岛和山东多方争取,历经五年筹备的康复大学正式落户青岛。而发展康养产业,青岛也需充分借势康复大学,一方面补足医疗资源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康复产业的应用场景,引进高端医疗器械企业,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

而在医疗资源方面,青岛可谓是大动作不断。10月27日,融创中国宣布联手清华大学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投资45亿元,建设医学中心,包括两家医院,一个医疗人才教育中心,一个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一个智慧医疗研究中心。12月19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平度)正式开诊。另在建的还有“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以及城阳棘洪滩的妇女儿童医院、西海岸的清华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医院......

一流医院需要一流大学。当前,为进一步整合高校优势医学学科资源,青岛开始探索“医科+医院”的共建模式。10月9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大学共建的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揭牌,新增6家大学附属医院。此外,青岛还举办2020年世界华人医师年会,引进各级各类人才2947名,同比增长31%。

另外,针对疫情催生的医疗新兴产业,青岛新建38家“互联网+发热咨询门诊”,31家医院设置互联网医院,为未来的“智能医疗”夯实基础。

透视十四五、双循环下的青岛医疗“底色”

“十四五”启航在即,迈过疫情影响的2020,青岛围绕城市医疗找到了“打造结合复杂技术与高科技为一体的智慧生活”和“健全融合新技术和创新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发展“金钥匙”。

11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共60条,全文超过2万字,其中有两条直接涉及医药健康领域:

第46条: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47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另外,在国新办举行的“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上,也透露了“十四五”期间医疗行业的重点任务,值得青岛深思。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于学军强调,“十四五”期间,将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加强监测预警,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无独有偶,今年9月,《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中也提到,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医防融合机制、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

不难看出,在“十四五”期间,将加快补齐我国公共卫生的短板。这次疫情让中国重新认识到高端医疗器械的重要性,青岛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将高端医疗制造产业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发力点,而青岛最大的优势便是康复大学建成后大量的应用需求。

现在的青岛,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区域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仍然存在,特别是人才短缺仍是短板。

为此,青岛也在不断加快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持续加大卫生健康领域“双招双引”的力度。今年以来,这些优质医疗资源也逐渐走进郊区:9月开工,位于西海岸新区的清华大学附属青岛医院;2021年计划开诊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12月19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平度)正式开诊......西海岸、胶州、平度、即墨等地均有三甲医院的布局。

于学军还明确表示,受疫情影响,“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将被提上日程。同时,“十四五”期间还将继续深化医改,破解看病难、看病贵。另外,在此期间我国中药事业也将进入快速发展、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据悉,今年青岛设立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还举办了第四届国医大师论坛,推动胶东五市共同打造半岛中医联盟。并建成155个国医馆、60个精品国医馆、100个中医特色村卫生室。可以说,青岛在推进中药事业上做了不少探索。

医疗关乎人民福祉。对于拥抱“十四五”的青岛而言,当城市谈论发展成就时,“发展温度”逐步取代GDP,从城市趋势、市民所需的角度出发,找到城市发展“最优解”,那么,青岛也将与“打造现代化健康城市”的目标,越来越近!

来源:凤凰网青岛

原标题:万象更新 “十四五”开篇问策④ :打造现代化健康城市!青岛找到医疗发展的“金钥匙”!

最新更新时间:12/28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