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现代化都市圈的医疗一体化商机
发布时间:2024-08-12         作者:

九游会J9在近日国家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都市圈内医疗一体化,“鼓励都市圈内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合作办医,支持有条件的三级医院推进集团化办医,开展远程教学医疗和医护人员异地交流,支持中心城市三级医院异地设置分支机构”,“推动病历跨地区、跨机构互通共享,推动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城市与毗邻城市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异地门诊即时结算合作,加快推动都市圈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统筹衔接”。

结合我国新医改的深入实施,医联体将是促进都市圈内医疗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医联体的概念自2013年原卫生部陈竺部长首次提出后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现已成为我国新医改和加快落实分级诊疗政策的重要抓手。在政策支持、企业助力和供需两侧的多重推动下,医联体已经形成较好的发展势头,而随着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在创新变革中孕育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医联体是指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内,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搭建科研平台、实施科室共建、远程会诊、医生外派、专家团队赴各地巡诊等方式,实现集团各机构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医生上下流动、病人双向转诊,成为利益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

医联体模式是对医疗资源的垂直整合,是医疗改革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开展医联体建设,是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建立合理有序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内容。

分级诊疗体系下各类医疗机构分工

目前,医联体面临政策、供给、需求、资本四方要素的推动,发展势头强劲。我国大力推动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促进都市圈内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将进一步促进医联体的推广。

1、政策面:政策驱动,医联体成为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

十八大提出进一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级各类机构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扭转当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医联体成为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2013年,原卫生部部长在两会上提出,医疗改革下一步最重要的是建立“医疗改革联合体”,这让“医联体”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公众眼前。之后为了尽快推动医联体建设,加快分级诊疗落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推进,并明确了推进时间表,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

医联体相关政策节点

2017年《指导意见》发布后,各大城市响应推出本地医联体落地政策,着重围绕统一标准的运营管理制度和职责规范,制定在各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大型医疗设备共享和检查结果互认的具体制度和措施。2019年《现代化都市圈》的发布,对三级医院下沉服务、诊疗服务互通共享、支付报销衔接等做了具体的安排,为都市圈内医联体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

2、供给侧:互联互通,解决医疗资源配置短缺和不合理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占总医疗机构数的94.55%,大型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占比甚少,呈金字塔结构;但医疗人员、床位、设备、技术等医疗资源却多集中在这为数不多的三级核心医院中,形成机构数量与医疗资源错位分布错位倒金字塔形结构。通过搭建医联体纽带,促进内部关联医疗机构间的人员流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促使城市三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有效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中心城市的医疗功能要疏解,三级医院要在都市圈内获得更广阔的市场,这将使它们更有意愿去推动医联体的建设。

3、需求侧:上下分诊,缓解患者医疗负担过重和看病难

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患者向上级医院蜂拥。2018年,全国医院诊疗数量达到32.3亿人次,占比42.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40.2亿人次,占比53.3%,相当于国内数量占比3.2%的医院承担了全国42.8%的诊疗人次。以三级医院为主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不仅低效率占用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还引起居民就医不便,造成医疗费用负担加重,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在医联体内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能对患者进行有效分流,围绕患者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等不同需求提供成本合理、科学高效的诊疗服务。

4、企业端:市场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医联体系统建设

政策、市场给医联体带来良好的投资机会,驱动企业资本逐利。在此背景下,大型三级公立医院纷纷加入医联体的同时,众多企业也瞄准了未来三级医院的民营化、集团化运营商机,通过覆盖整个都市圈的医联体系统深耕都市圈内的健康医疗市场。针对基层民营医疗机构和第三方医疗服务的巨大市场,以及现代化信息系统、尖端医疗设备在医联体技术应用层面的缺位,企业参与医联体建设的热情高涨,主要方式有参与公立医院投资改造、建设社区健康医疗平台、促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搭建医联体大数据平台等。如专注于提供智慧医疗创新解决方案的心医国际,已帮助全国4500多家医院搭建多级医疗协作平台,这家企业2018年已完成D轮融资。

在经过两年的推行后医联体构架已经初步形成,截至2017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参与了医联体建设,全国形成了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四种医联体模式。

1、罗湖医院集团——城市医疗联合体

2015年,罗湖医院集团挂牌成立,整合辖区内6家公立医院、35家社康中心和9个资源管理中心,成立唯一法人的公立医院集团,设立医学检验、放射影像、消毒供应、社康管理、健康管理和物流配送6个资源共享中心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六大管理中心,实现“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罗湖医院集团打通各家医院资源,通过错位配置医院集团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功能,推进统一的运营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实现辖区医院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分级诊疗、结果互认的目标。

2、安徽长天——县域医疗共同体

安徽长天医共体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和天康医院分别牵头,与基层医院形成了3个医疗服务共同体。医联体内实行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结对帮扶、远程帮助的理事会模式,从而实现了医共体内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有机联动,资源共享让县级公立医院资源、专家下沉、小病下转,达到了费用下降的目的。逐步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农村医疗服务新格局,使得县域内的医药卫生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优化,形成整体效益,促进了基层卫生院能力提升、服务升级,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可以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3、北京儿童医院儿科联盟——跨区域专科联盟

北京儿童医院集团依托北京儿童医院成熟的专家资源,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搭建科研平台、实施科室共建、远程会诊、专家团队赴各地巡诊手术等方式,提升集团医院的综合水平,带动全国儿科整体水平提升,让患者足不出省就能享受到全国一流的诊疗服务。2012年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成员只有9家,如今已经覆盖了700多家,涵盖华北、华南、西南和中部地区国内规模最大的跨省医疗联动体,通过集团成员之间的专家、临床、科研、教学、管理、预防6个共享,建设远程会诊中心,实现‘病人不动,专家移动’的目标。数据统计,2014年北京儿童医院的门诊量为337万,到2015年门诊量下降约20万,可以看到北京儿童医院跨区域的专科医联体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

4、中日友好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远程医疗协作网

中日友好医院是较早开展远程医疗探索的医院,2012年经原卫生部批准在中日友好医院设立“卫生部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主要开展远程医疗及制定相关政策、制度、规范等工作。中日友好医院远程医学中心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与应用基于软视频的远程会诊、高清视频终端会诊、3D手术远程直播和远程教育培训等系统,采用数字专线、国际VPN线路和互联网等多种接入方式。到目前为止,中日友好医院和全国200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其远程医疗协作网开展了临床会诊、影响会诊、病理会诊、教学培训、手术教学、多学科病历讨论、查房、学术会议等多个远程医疗活动。

在医联体的类型分布中,数量最多的是区域医联体,即城市医疗集团联合体,占总医联体数量的40%。医共体属于紧密型医联体,落地建设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数量少于区域医联体。远程医疗协作网、专科医联体数量最少,这主要是因为远程医疗协作网与专科联盟属于松散型医联体,这类联合体对医疗机构的覆盖能力较强,一个联合体即可覆盖众多医疗机构,因此数量较少。

目前,医联体全国布局已经展开,医联体建设初具规模。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已经有1764家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工作,占全国三级医院的80%,江苏、重庆、四川、陕西等8个省份超过90%的三级医院参与组建了医联体。在医联体建设中,企业也是重要的参与者,行业涉及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开发、医学诊断、医疗信息化软件开发、大型网络医院平台开发、远程医疗、医药流通服务供应商等。这些企业均采取与实体医疗机构合作的模式涉足其中,根据实体医疗机构的需求搭建医联体,其中最多的是远程医疗协作平台,其次是医疗AI、高端医疗设备的应用,再次是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和连锁诊所等。

1、远程医疗系统

互联网医疗开启之后,远程医疗系统日后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量将会明显增大。乡镇、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也可以得到专家的技术指导,患者可以不出远门得到专家的远程会诊服务,免去了长途跋涉之苦。而在大城市,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疗机构渗透入社区,方便社区居民向上转诊。在医疗系统中,还可引入居民的健康数据采集、监测和医学呼叫系统。当居民一旦发生急症,家庭医生能够比120更快地实现现场处置和急救,进行黄金时间抢救。

远程医疗系统的基本业务功能包括远程会诊、远程预约、远程双向转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医学教育等6类,其以HIS、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依托,重点基于医疗信息系统(HIS)的搭建。传统的基层医疗机构HIS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因此信息化更新建设需求的空间非常大。代表企业有医界互联、安徽汇智、蓝卫通、海纳医信等。

2、医疗AI

医联体与人工智能(AI)的结合将是推动分级诊疗的终极模式。医联体为分级诊疗提供了运营和落地的载体,AI则将为医联体的运营、医技水平的提升、健康管理的有效建设提供高效强大的技术支撑。2017年中国医疗AI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36.5亿元,增长率达41%,2018年国内市场总额有望达到200亿元。BAT、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以及GE、飞利浦、西门子、东软等传统产业巨头纷纷投身其中,或自主研发,或投资并购,资本竞争激烈,仅2018年上半年就有18起投融资,其中8起融资超过亿元。

目前,国内的医疗AI以电子病历、影像识别、辅助诊疗、医疗机器人、健康大数据分析等为主。其中,涉及肺结节等肺部疾病的AI影像产品最为成熟。大批新秀企业在此集结,包括联影、推想、深睿、依图、科大讯飞等。成熟度仅次于肺部影像的是眼底影像,代表企业有体素科技、Airdoc、健培、爱尔眼科等。企业的高度扎堆虽然降低了国内医疗AI产品的丰富度,但也促使肺部、眼底两大类AI影像技术更快得走向成熟。

3、高端医疗设备

CT、核磁、PET-CT等高端医疗设备对医院提供诊疗服务起着重要辅助作用,设备先进与否也是医院品牌影响力的推动因素之一。然而,由于医疗设备成本较高且更新换代快,医院在设备引进方面往往面临较大的压力。这成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一大入口。不少企业以大型医疗设备为纽带与医院开展医联体合作,合作方式有三种。一是把设备租给医院,取得租金回报;二是医院内部进行设备托管,向医院缴纳托管费用;三是基于设备与医院联合经营,在医院内部建设影像中心、治疗中心、联合手术中心和分级诊疗中心等医联体中心,按照中心投入比例进行分成。

4、第三方医疗服务

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主要服务医院、诊所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学检验和病理检验。国家卫计委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办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并向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明显利好于第三方检验机构、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等第三方服务的社会资本参与。而随着未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检验服务需求对不断扩大,以及医疗机构的下沉,基层医疗机构与他们的合作将日渐增多,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行业和第三方影像中心未来市场空间巨大。代表企业有艾迪康、迪安诊断、金域医学、万里云、平安好医、一脉阳光等。

5、连锁诊所

社区诊所规模小、数量多,方便居民就医,但是缺乏标准化的管理和医生水平的低下导致居民的信任度缺失,成为大力推进分级诊疗的难点所在。而连锁诊所凭借规范化的管理、良好的诊疗环境,更容易受到欢迎,有望将成为民营社区医疗的先行者,承担医联体体系中基层医疗相当一部分的诊疗业务,进入资本和互联网的视野。尤其在一、二线城市,连锁诊所最有可能成为发展最快的基层医疗机构,一类是作为基层首诊入口的全科医院/诊所,包括直面中高端客户的优质连锁诊所如和睦家、强森诊所、卓正医疗等,以及定位中端大众的连锁诊所如正广兴、吕医生、百汇吉等;一类是定位为二级诊疗的专科医院/诊所,以医生IP、专科医疗技术水平、消费者就医体验为核心要素,进入骨科、儿科等特定专科的医疗服务。

如强森医疗首创“15分钟便诊生活圈”社区医疗配套战略,在西安、成都、重庆等地跨区域有近40多家门诊布局,于2017年完成1亿元B轮融资。禾普医疗计划5年内在全国开设27家疼痛专科连锁诊所,打造分级诊疗下的特色专科,弥补二级以下医院疼痛患者转诊需求。

上一篇:九游会J9张文宏、邬惊雷等22位医疗专家受聘上海闵行发展顾问,将参与制定健康促进政策